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所创。自清咸丰二年(1852年)武禹襄赴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镇学拳开始,世代传承,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武禹襄(1812~1880年),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汉族,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人。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以子侄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清平五大著名弟子之一。
武禹襄远祖武文举,明初为官,建文帝四年(1401年)“靖难之变”,随建文帝远涉西南边陲,以补锅业为掩护往来于四川、云贵等地。卒后其子扶柩北上,定居永年七急村,后迁居广府城内迎春街。武禹襄曾祖武静远,充卫千总(六品军官)。祖父武德刚,武秀才,慷慨豪爽,轻财重义。父名武烈,字丕承,庠生,英年早逝。武禹襄兄弟三人,长兄武澄清,进士,官补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进士,官至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禹襄文追鸿儒,性情耿直,不思仕途,痴迷拳术。当时,武氏家族为广平府“武、范、窦、黎”四大望族之首。
武禹襄祖辈世代传文习武,武澄清、武汝清、武禹襄兄弟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两兄皆进士后任职。武禹襄自幼习练家传洪拳,性耿直,尚侠义。因祖坟被盗,愤争于庭,得罪地方官吏,累及科考,便绝意仕途,然其才干志行仍为当世所器。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至庚申辛丑,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钻研拳术为事。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陈家沟太极拳大架(老架)。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平学习陈家沟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陈家沟太极拳大、小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此拳路既不同于陈家沟太极拳大架、小架,也不同于杨式太极拳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被尊为武式太极拳创编人。
武式太极拳原理丰富完整,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禹襄论著较多,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他的著作皆根据本身体验写成。其兄武澄清、武汝清也习此太极拳术,均有著述留存。
武禹襄不以教拳为业,传人仅有二甥:李亦畬、李启轩,亦畬技艺最精。
2006年6月6日,由邯郸市永年县申报的“武氏太极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冀政函〔2006〕77号)文件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由河北省永年县申报的“武氏太极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文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扩展项目名录。
2007年8月21日,由永年县申报的“武氏太极拳”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007〕64号)文件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
TAG:
评论加载中...
|